English

国家图书馆:“中学生不准入内”?

1999-08-1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巨龄 我有话说

“馆里有规定,只有大学生和在职工作人员,才能办证借书,中学生不能进”——这是记者从国家图书馆守门人那里得到的回答。

日前,记者携刚刚考入重点高中的亲戚家的孩子,从京城的虎坊路,几经换车,风尘仆仆,跑了近两个小时的路,来到坐落于京城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,却受到守门人无情大手的拦截:“中学生不准入内。”记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申辩道:“我们一大早就起来,跑了这么远,难道不能通融一下吗?”

守门人依旧“铁面”,冷冰冰地说:“那也不行,馆里规定,高中学生也不准入内!”

此时,记者看到,原本怀着美好的愿望,想来体验一下改建、升级后的国家图书馆的“文化氛围”,但满腔热情的孩子脸上,顿时现出沮丧、失望的表情。于是,我便拨通了该馆有关办公室的电话,证实此规确系馆章所定。记者当即再次陈诉孩子渴望的心情,以及个人年近六旬,冒酷暑、长颠簸的艰辛,接电话的同志一面表示理解,一面又表示不敢擅自作主,还要“请示”一下领导,要我挂机等候。五分钟后,记者按约定再次拨通电话,得到的回答,仍是两个字:“不行。”

记者说:“国家图书馆是人们追求文化、汲取知识的地方,趁孩子刚刚考入高一级学校的时候,让其体验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,就这么一个愿望,并且有大人带着,就不能关照一下吗?”电话那边回答说:“我非常想帮您,但这是馆里的规定,我们也没办法。”记者表示:“这样的规定不从读书人考虑,是不正确和没有道理的。可不可以来找你刚才向他请示的那位领导亲自请求一下?”那位接电话的同志说:“您就是来,也只能我给您笔录,然后层层反映上去。”记者表示,其实刚才已“反映上去”了,并指出,记者所以要亲自见“领导”,就不是去解决个人的事,而是感到这涉及到众读者,涉及到作为国家图书馆的规章制度,如何更好地适应广大读者需求的大事情,应当深入访问一下。但那边坚持说:“那您也见不到,还得我接待您。”在两次电话“接待”中,她只说可以接待中学生“参观”,并有专人带领,但不能借阅资料图书。记者感到,既然该馆对记者在“层层”设卡,去也无益。于是挂机,将孩子留在图书馆外,径去馆内进行了随机采访。

一位中年女同志告诉记者,她前几天也碰到了同样情况,她的孩子正在读高中,本想现在放假了,与其留他在家里一个人看光盘,唱卡拉OK,不如带他到图书馆学学检索、查阅资料的方法,以增加他的自学本领,却想不到吃了闭门羹。她说:“国家图书馆,是北京也是全国图书资料最丰富的宝库,应当向全社会开放。青少年学生记忆力好,进取心强,正是长知识、增才干的最好时期,为什么非得上了大学才能进这个大门呢?”

我们正说着,忽然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,原来,又有几个中学生模样的读者被挡在门外,正在与守门人理论。当记者望着他们无精打采转身离去的背影时,一股难以名状的怜惜之情涌上心头。

在某资料室,记者向一位馆员问及此规定,她不无诧异地说:“不会吧,原先这样规定,连我们的孩子都不准带进来。可是,假期中是允许的。原先不准,可前些日子,连抱着小孩儿的都照样进来,谁知道这会儿为什么又不准了呢?”

记者走出该资料室,向一位戴眼镜的长者说明了这条“馆规”,询问他的看法时,他竟显出十分困惑的神情,一边摇着头,一边说道:“哎,不可理解,不可理解……”

据了解,因为很少有带中学生来的,所以大多数读者不知有此“馆规”。但是,被访问的十几位读者只要听到记者的陈述之后,都无一例外地表示:这毫无道理。他们说,作为面向公众、社会的文化服务部门,特别是国家图书馆这样独一无二的知识大宝库,其各项馆规制度,都应利于服务读者、方便读者。近年来,该馆在宏观服务方面,将原来的双休日闭馆,改为全年候、全天候,极大地方便了读者,但在一些微观制度、规定、借阅手续等事情上还应从读者角度去多多考虑,像“中学生不准入内”这样的规定,就很难讲出道理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